学习究竟是什么——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研究论纲(3)

五、教育技术学的视野:
    架设学习理论与学习实践之间的桥梁
    技术是工具、手段,是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桥梁。在人类复杂的学习系统中,这样的桥梁显然也是不可缺少的。
    自1998年以来,我们在大学生中开设了《步人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这门新课程。开始我们主要讲授和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所需要的学习理论与学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觉得学习理论过于抽象,学习方法又过于琐碎,二者都不容易掌握。经长期实践探索,我们逐渐认识到,这里的问题恰恰在于缺乏学习理论与方法之间的中间环节——学习技术。
    彼得·圣吉在创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技术时,受到飞机发展历史的启发。他特别分析了科学发明(Invention)和技术创新(Innovation)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行器,并使人类首次离开地面,飞上了天空。但在此后长达30年的时间内,乘飞机飞行始终是少数勇敢者和冒险者的活动,因为在制造飞机的过程中,缺乏能够保证飞机稳定安全飞行的技术体系。尽管人们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发明了可以改变间距的螺旋桨、伸缩起落架、轻型材料铸造的机体结构、辐射状气冷式引擎等。1934年,著名的波音公司将这四项重要的飞行技术综合起来,制造出波音247型民用飞机,但却仍然未能投入商业运营,原因是飞机的起飞和着陆都不稳定。直到1935年麦道公司进一步发明了摆动的副翼,使飞机的起飞和着陆进入了稳定状态,并将这五项重要的飞行技术整合成完整的飞机设计体系,终于完成了使飞机从发明到创新的历史性转变。麦道公司在历史上首次成功地整合了五项最关键的飞行技术,由此确保了飞机飞行的稳定和安全,并开创了民用航空的新时代。正是受这段飞机发展历史的启发,彼得·圣吉成功地创立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技术,并逐渐形成了相应的修炼方法和大量成功案例,使学习型组织理论和方法的推广应用进入了稳定而迅速的发展阶段。
    学习不仅需要理论和方法,而且需要介于理论和方法之间的技术。学习技术既是学习理论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又是具体学习方法的综合与规范化。学习技术不是孤立的学习方法,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一整套学习方法体系。
    受麦道公司和彼得·圣吉的启发,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习技术不仅需要发明,更需要整体的技术创新。通过借鉴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术,并经过在大学生《学习论》课堂中多年的反复实践探索,我们逐步总结出适合我国当代大学生运用的五项学习技术。具体包括学习目标导向技术、自主学习技术、团队学习技术、激发与强化学习动力技术、学习评价与反馈调节技术(简称目标导向技术、自主学习技术、团队学习技术、动力激发技术、反馈调节技术),而统领并贯穿于这五项学习技术中的思维方式或方法论则是“系统思考”。“系统思考”不属于具体的学习技术,可称之为指导学习技术的“思维技术”。显而易见,这五项学习技术及其方法论基础都不是硬技术,而属于软技术(当然离不开相应的硬技术支撑)。更确切地说,是帮助我国大学生在激烈竞争、充满压力和挑战的复杂大学生活中,如何科学地思维和更有效地学习和健康发展的软技术。
    五项学习技术及其方法论基础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为了清晰地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联系,我们可以将其同在天空中高速穿行的飞机作一番类比:
    “目标导向技术”相当于飞机的机头和导航系统;“自主学习技术”与“团队学习技术”相当于飞机的两翼,也是飞机的主体;“动力激发技术”是飞机的螺旋桨和发动机,是飞机的动力系统;“反馈调节技术”是飞机的方向舵和尾翼,对飞机的飞行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而统领五项学习技术的“系统思考”则相当于飞机的神经中枢和信息系统,贯串、渗透于飞机的各部分之中,对飞机的飞行起着整体驾御作用。
    人类的学习活动,是比飞机飞行更难驾驭的复杂社会系统,不仅需要有理论、方法,而且应该总结出一整套高效学习的技术,有这样一套切实可行的技术,经过修炼,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大学生个体和团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
    这五项学习技术目前还处于初创和逐步完善阶段,希望能得到各方面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和支持,在大量个体与团队学习的实践中,总结出修炼学习技术的具体方法和大量成功案例,依靠广大师生的智慧,使其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六、历史哲学的视野:
     学习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以上我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学习研究的进展和成果,是否能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对这些不同角度的研究加以抽象、概括,并由此揭示学习理论和实践深化发展的趋势?这显然需要从历史哲学的视野,展开对学习方式的时代反思。
     学习方式及其与生产方式的关系
     学习方式属于与生产方式同一层次的范畴。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狭义地理解和运用学习概念,把学习深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致使对学习活动的研究局限于微观,未能从更广阔的哲学和人类学层次上研究和揭示人类学习活动之特点和发展规律,因而也就不可能提出和研究学习方式这样的哲学或教育哲学范畴。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爆炸”,人类的学习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致使认知科学、行为科学、脑科学、社会学、管理学乃至经济学等纷纷加入到研究学习的行列,从微观到宏观、从历史到现实不断深化着人类对学习活动及其演变发展规律的认识。比如,当代多学科交叉的人工智能研究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让机器学会学习”。总之,当前迫切需要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综合与概括各领域对学习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指导,提高人类个体乃至整体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效益,使之与正在迅速降临的信息时代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由此可见,对学习方式的研究已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
     如果我们从广义的理论视野中理解和运用学习概念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的学习活动同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一样,都属于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没有物质生产活动,人类显然无法生存发展,但人的生产能力决不是依靠生物遗传所获得的本能,而是在后天习得的,正是依靠这种广义的学习活动,人类个体和社会才能世代相传,也才有可能继承前人的成果,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前发展。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仅从狭义的文化知识学习来理解和运用学习概念,结果把学习仅仅归属于人类的认识活动,忽视了学习活动的本质特征。其实,学习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在这种广义的学习活动中,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发展自身的人类学习能力同改造外部世界的人类生产能力(生产力)共同构成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源泉。”对生产力的重要地位,现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早已做出深刻而全面的论述,并已唤起决策者乃至全社会对发展生产力的极大热情与关注;然而,对于人类学习能力的重要地位及其与生产力的关系,不仅缺乏深入的研究,而且至今尚未引起理论界足够的重视,这可能正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得不到落实的理论根源和认识论根源!这在以改造外部世界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文明时代如果还能原谅的话,那么在以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占主导地位的信息时代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对生产方式的哲学研究,形成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等重要的历史哲学范畴,并在对这两者矛盾运动内在规律的深入探究中,创建了系统化的历史唯物论哲学体系,为解读和预测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理论界至今还没有一套能够从历史哲学的广阔视野来透视学习能力、学习得以进行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由于找不出更好的词,不妨暂且称之为学习关系,包括师生关系与学习伙伴关系、校园文化和各种学习环境等),当然也就不可能更深入探究这两者矛盾运动的内在规律,解读和预测人类复杂的学习现象和学习活动。
     生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因此需要用生产方式这个范畴来揭示不同时代生产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的规律;学习同样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学习方式正是揭示了不同时代学习内容与形式的特点,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人类学习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我们需要进一步从人类文化演变发展的历史考察和广阔视野中,更深刻地理解学习方式变革的意义。
    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的,而且受到作为生产力之物质基础的生产工具制约,由此揭示生产方式演变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规律己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学习方式同样要由学习能力发展的水平决定,而且受到学习活动之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制约,在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从历史的纵向考察中,揭示人类学习方式演进发展的不同阶段:
    文字是文化传播与学习的重要物质载体。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直接经验和依靠口头语言或体态语言传递的间接经验进行,这显然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文字产生之后,人类世世代代积累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借助文字形态得以保存和传播,而且经过不断研究和总结越来越系统化、理论化,由此不仅突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障碍,而且使人类的学习活动以越来越抽象、间接的方式进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人类的学习活动本来是同生产、生活融为一体的,正是由于文字的出现,才使学习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并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和活动方式。据此,我们可以将文字的产生看作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一个里程碑。使这种狭义的文化学习形态获得广泛传播和加速发展,并成为近、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主要得益于印刷术的产生,尤其是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因为仅仅依靠手写的文字,绝不可能实现文化和教育的普及,只有当印刷体的书籍在社会成员中广泛传播之时,狭义的文化学习形态才有可能普及,这不仅大大加速了科学文化的传播速率,而且大大提高了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学习能力。据此,我们可以将印刷术的产生看作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二个里程碑。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不仅是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引发了教育模式的两次质变:前者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进行的文化教育活动中,超越了人类文化传播的时空障碍,扩展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提高了学生抽象思维和学习能力,并成为学校诞生的关键性因素,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独立出来;后者突破了文字书写速度慢、效率低等不可逾越的障碍,使印刷体的书籍、课本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由此大大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和近、现代教育的普及,并使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学习活动的最基本、最普遍形式。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奏响了跨世纪宏伟乐章的主弦律,“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巨大杠杆,其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并推动人类学习方式从印刷时代迅速跨入信息时代。这是一场更加深刻也更加急剧的历史变革,人类的智慧将会创造出与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相适应的一整套全新、高效的学习模式,从而大大提高人类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将成为人类文化传播方式和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我们这一代人将亲身经历并直接参与这场人类学习方式的伟大历史性变革!这场变革将使学习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生活、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使每个公民的学习和生活质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现代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
    总之,当前迫切需要倡导和创建一套能够从历史哲学的广阔视野来透视、解读和预测人类复杂学习活动及其矛盾运动的理论,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人类学习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而这显然必须对历史哲学的基础理论,尤其人类社会中的“三种生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时代反思。
    人类文明的三次提升和人类自身生产中的四大部类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产物,也必须紧随时代精神而发展。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物质资料的贫乏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严重两极分化成为困挠人类生存发展的时代主题。由于时代的需要,马克思本人较多地研究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与其相应的社会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却没能较深入地研究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区别于物质生产的特殊规律,所以马克思没有草率地从物质生产规律中直接引伸出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系统化哲学理论体系,而把在概括三种生产规律基础上完整阐述哲学理论体系的历史使命留给了以后的哲学家。
    近一百多年来,人类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物质资料的贫乏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威胁得到了根本的缓解。与此同时,以往被掩盖或尚未充分发展起来的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矛盾则突现出来:精神家园的丧失和心灵的孤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使人难以忍受,文化沙漠的灾害和教育病态的漫延也从未如此深刻广泛地威胁到个体与社会的生存发展……正是这些时代的新课题,迫使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越来越多地从物质生产领域转向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领域,并在这两大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改变着人们对人类自身和人类精神活动、精神产品的看法,而且大大拓展了人类对物质生产的认识。历史哲学中一系列两难抉择:个体与社会、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在人类“三种生产”交互作用的广阔新视野中,达到了更高形态的对立统一,并由此获得了对人的本质和人类创造力越来越深刻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
    当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曾概括了人类史的进程,精辟地提出了“两次提升”的重要思想:第一次提升是使用工具的劳动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由此实现了自然史向人类史的质变;第二次是当人类能够达到对社会关系的调控时,当人们能够创造出“有计划地生产和有计划地分配的有意识的社会生产组织”时,“才能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而这时人类才能步人“自觉的人类社会的起点”——共产主义社会。
    现在看来,人类在完成第二次提升的过程中还必须同时伴随着第三次提升: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与调控,对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与再创造,这是在人与自身的关系方面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第三次提升比第二次提升更艰难、更遥远,但及早起步,并与第二次提升配合起来,将会大大加速人类历史的进程。这是未来教育哲学及一系列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广阔领域和诱人前景。而当前对学习与教育等人类自身生产特点、规律及三种生产相互关系的研究,显然是历史哲学和和教育哲学这两个领域共同的生长点,并且必将成为21世纪教育与哲学更紧密结盟的纽带和桥梁。在适应时代精神要求而不断深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指导下对当代教育本质与功能的新认识,将会极大地呼唤和激发起我国各级领导者和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和推动教育改革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影响我国的教育决策,改变公众的教育观念。
    近十多年来,我始终在反复思考和探索人类自身生产之内在结构、运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我认为,当代社会中,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生育、(广义的)教育、消费、(广义的)体育与医疗保健。我称此四者为人类自身生产中的“四大部类”。”这些以人的再生产为主旨的社会实践领域或部门,同以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为主旨的领域或部门具有某些极为不同的性质和规律。比如,物质资料的生产可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的概念来衡量劳动价值,但在人的教育活动中,如果也套用这样的概念,倒霉的首先是学生,危害的则是教师、学风和教育质量(这正是当前学校教育“量化管理”的误区和悲剧之认识论根源之一)!又比如,在流通、交换领域,物质生产的产品同精神产品、人类自身生产的产品显然具有鲜明的差异。英国大文豪肖伯纳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这个比喻生动地揭示出精神产品、人类自身生产的产品只有在全社会的交流和共享中才能增值的重要规律。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不仅知之甚少,更缺乏深入的理论探究,因此只能机械地套用物质资料生产的规律和政策,结果使这些领域或部门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甚至偏离了健康的轨道。尤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这种误解导致的误区更加严重!因此,将这“四大部类”作为人类自身生产的特殊领域,探究其内在结构与运行机制,并由此制订出相应的发展战略与具体政策,使我国整个社会大系统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必将会使我们对人的现代化之理解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和境界,这可能是深化整个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口,由此还将导致经济学、社会学乃至哲学的创新,使我国当前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更坚实的理论基础。我深深感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召唤!


[上传时间:2007-10-29]
[信息来源:开放教育研究 2005.2]
[信息作者:桑新民]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