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如何开发、利用这些有用资源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在传统教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型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将建构主义理论有机地整合到现实的教学之中,创建基于互联网资源应用的模型,并提出了在教学设计中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资源、教学设计、建构主义
互联网络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基本媒介工具,它同时也是一个对学习过程具有巨大效应的教育学习系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提供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使学习资源由传统的课本等印刷材料扩充到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鼓励下,通过信息的检索、思考、内化,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个性,提高识别资源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
"资源型学习"这一构想最早足由Suchman提出来的。它基于这样一个基本想法:科学家用来解决与探究未知领域的方法应该教给学生。在探究式训练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问题或疑难情境,学生必须对这个问题或疑难情境予以分析。教师对问题不能给子明确的答案。学生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在此基础卜对信息加以分析和解释,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比较讨论。资源型学习强凋引导学生运用丰富多彩的资源经过探究过程占解决问题,包括查明某个主题,并确定回答或解决与主题有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
一、基于因特网的资源型学习的教学设计原理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规划的过程,它是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并试行教学应用、评价试行结果和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正的系统规划过程。由于网络教学主要以学习者的个别化学习为主,因此它在网络教学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之中。基于因特网的资源型学习的教学设计足以系统方法为基础,以学于教的有关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日标的分析,来确定适应一定学习情景的教学资源模型和教学信息呈现的控制方式、交互方式以及反馈方式等,从而为学习者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提供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选择方式。
二、基于因特网的资源型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
与传统的、封闭的班组学习不同,基于因特网的资源型学习所处的环境是开放的互联网环境,教师的角色已经处在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地位:由信息的给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教师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轻松,但实际上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控制任务更重了。
在设计基于资源型学习的教学时,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因此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型学习的小心是学生。基于互联网-上的资源型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面对面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变成学习过程,教会学生学习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旨,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面对不同的问题灵活运用已学的知以探询未知世界。
2.以教师的帮助为主导的原则
在基于因特网的资源型学习中,一?方面坚持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没有立足之地,很多学生在接受了多年的传统的注入式的学习方式后,对这种学习方式不太适应,不善于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进行学习。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体现出教师的学习指导地位,使学生感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3.以协同合作学习为手段的原则
协同合作学习的理论来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国斯基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最初往往受外在文化的调节,而后才逐渐内化为学习者头脑中的心理工具。这就意味着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会运用事先同学习伙伴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技巧。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活动,解决所出现的问题,最终达到学习的目标。根据他的观点,在基于因特网的资源型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能够使自己的发展水平得到K足的提高。教师将学生分组,把问题交给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在--个小组内学生合作查找所需的信息,并通过讨论取得一致意见,解决问题。小组间也可以相互交流意见和经验,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提高了学习的竞争性。
4.以教学目标为准绳的原则
无沦何种形式的教学模式都要遵循-定的教学目标。在基于因特网的资源型学习中,由于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目标也呈现出多样化,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更要注意把握教学目标,避免在教学中出现教学门标偏离轨道的现象。
三、基于因特网的资源型学习的教学设计开发模型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的转变。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以不足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情境"、"协作"、 "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其中"情境"是指学习者发生学习的社会文化背景,它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足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的相互作甩"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主义强凋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建构仁义意义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而足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或被灌输的对象。基于因特网的资源型学习,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型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而且,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近年来,大量的教学设计模型已经被开发出来,并实际应用到各种各样的学习者和不同的教学情景之中。根据泰勒的课程开发模型和建构主义的思想,笔者作了下面基于因特网的资源型学习的教学设计开发的探讨。
笔者提出的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大体分为四个环节:
1.需求分析,提出问题
这个阶段足教学设计的准备阶段。首先要分析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背景,为课程设计提供设计依据,然后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具体的教学日标的要求确定相关的教学内容,以便围绕主题进行意义建构,并将其分解为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详细规划出教学资源开发的文字脚本。在文字脚本中,应该根据网络技术的特点和教学的基本原则,洋细规划出每-个教学内容会涉及到哪一个方面,使学生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巾不至于"迷航"。
基于因特网的资源型学习的教学设计的前提足要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选择和确定足教师在课前做的重要的准备工作。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愿望。问题的答案不是用一句话就可以表达的,而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多视角地审视、思考,并得到相对完善的答案。通过教师明确地对问题的描述,学,卜可以直接利用其中的关键词在因特网上快速、准确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所形成的意见进行进一步的提问,使学生在扩展知识面的同时能灵活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
2.收集学习资料,创设信息资源
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成千上万个不同的私有或公有网络的组合,每天都有新的网站加入、移动或删除。现在因特网上大约有12亿个网页,而且以每年增长一倍的速度递增。
由于学生要自主查询资料,为了使他们不会迷失在因特网信息的海洋中,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正确的网址,减少学生的盲目性,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其中最重要的是搜索引擎,例如雅虎(http://ahoo.com)、搜狐(http:/.om.cn)、google(http://google.om)等。在这些搜索引擎中可以实现分类检索和输入关键词进行智能查找。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其他知识性的网站。为了资源共享和效率的提高,每个学生可以把网络资源下载到公共的资源中心,并编好目录,以实现所需资料的快速查询。
3.明确学习任务,组织教学活动
在学生进行学习之前,教师应明确地告诉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登陆哪些网站,需要的时间量多少,并对学生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教师应随时监督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评价所收集到的资料的实用性,并删除错误的、或误导的信息,最后对符合的信息按照事理之间的逻辑性进行组织。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是基于资源型学习的应有之义,它足保证学习效果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 学生町以面对面的探讨问题, 还可以利用 INTERNET提供的E-MAIL、BBS、聊天室等交互手段进行学习交流,使交流变得开放和随意,可以做到"畅所欲言",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开阔思路、共同提高。
4.展示学习成果,进行总结评价
评价阶段是教学设计开发的-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学生在资料查询期间的形成性评价和资料整理后的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足资料查询阶段的反馈过程,它的目的在于不断调整和修正学生分析、思考的要点,为学生得到合理的答案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总结性评价是在学生对查到的有用信息整理分类后,用WORD、POW- ERPOINT等工具或HTML页面将其条理清晰地层现出来,学生作为老师讲述他们从查询的信息中得出的结论,教师在听学生讲述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展示内容提问,在听完学生的讲述后,教师可以从准备资料是否充分准确、发言是否条理有序、结论是否合理科学等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另外可以将学生的白评同教师的他评结合起来,这样得到的结论可能更真实一些。
应该注意的问题:
1.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弄清学生的学习特点。任何学习都足在一定的条件、基础下进行的,基于互联网资源型学习也不例外。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基础,将极大的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找到适合的指导方法。
2.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学会主动思考,而不是全盘接受,要让他们认识到因特网上是珍宝与瓦砾互存,学会去伪存真是基于资源型学习的第一要义。同时还应分清引证的资料都属于谁所有,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分开,找到自己的创新之处。
3.基于资源型学习前提是资源的获得,方式足小组协作式研究,所以应该在小组内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减少无用功的重复。此外,教师还应 该指导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相互激发,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
4.互联网上超链接的灵活性,一方面给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又可能使学生"迷航",甚至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偏离要解决的问题而去搜索无关信息的现象,所以教师应该给予监督。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道玲:《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开放教育研究》1999,(5).
3.赵剑、靳玉乐:《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学习》.《电化教育研究》2000,(4).
4.钟志贤:《新型教学模式新在何处(下)》.《电化教育研究》2001,(4).
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
作者地址: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