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掌握文意,翻译背诵全文;
2、感悟文章主旨,把握情感脉络;
3、鉴赏本文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4、探究作者的生死观及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感悟主旨。
【教学难点】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准确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相关介绍,导入新课
1、相关图片展示,伴古筝音乐《高山流水》。
2、导语:厌倦了官场内的尔虞我诈,又自知对黑暗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回天之力,于是,魏晋士人们把目光转向了大自然,寄情山水,在那里他们领悟到了人生的情趣。今天我们将追随一位名士的足迹去融入一处人生的美景。
3、介绍兰亭及兰亭集会 :在绍兴城西南约20里处,有一名山,曰会稽山。山的南面有一小溪,名作兰溪。溪边有一座亭子,唤作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的三月三,41位名士来到此地,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这就是历史上永恒的“兰亭集会”,它为我们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4、作者简介:《兰亭集序》的作者即王羲之(公元303—361),东晋琅邪临沂人。字逸少,世称王右军,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其书法“飘如游云,矫若惊龙”,被誉为“书圣”。
二、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范读全文(或指读,或放录音)。
2.自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词句检测:
⑴ 正确读出下列词语:
癸丑 、会稽、修禊、激湍、流觞、形骸、趣舍、嗟悼、彭殇
⑵选出释义有误的一项:
A、少长咸(都)集 喻(明白)之于怀
B、极(穷尽)视听之娱 终期(至)于尽
C、感慨系(附着)之 列坐其次(次要)
D 、临(面对)文嗟悼 其致(思想情趣)一也
答案:C
⑶ 翻译句子:
①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②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思考:
全文三段,各段主要写什么?情感是如何转变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明确:
(一)记会——乐
(二)感叹——痛
(三)明意——悲
三、抓住重点,诵读感悟
问题1:“信可乐也。”快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想象情境,结合具体语句概括。
(讨论,交流)
明确:快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群贤……集——人和
② 崇山……右——景美
③ 一觞……情——赏心
④ 天朗……畅——良辰
⑤ 仰观……娱——乐事
——这是一种由物质到精神的飞跃,它是诗意的栖居,“信可乐也”!
问题2:“岂不痛哉!”痛的焦点是什么?具体有哪些痛苦的感受?
点拨:抓住关键语句概括 。
(讨论,交流)
明确:欣于所遇……(暂、曾、老)
所之既倦……(倦、迁、陈)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由聚到散,由乐到痛:欢乐短暂,人生无常,生命苦短。
“痛”的焦点是“死生亦大矣!”
问题3:“悲夫!”“每览昔人……亦犹今之视昔”——对人生之痛悲叹的仅仅是“我”一人吗?
点拨:结合具体语句,并举“昔人”、“后人”有关诗句说明。
(讨论,交流) 明确:昔: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今:“我”——“悲夫!”……
后:李白“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若合一契:由个人之“悲”上升为整个人类的共同之“悲”。
问题4:文中表明作者生死观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四、鉴赏美点,掌握手法(背诵)
问题5:本文或写景,或议论,或抒情,均有值得我们圈点的地方。你能从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它美在何处吗?
点拨:可从景物美、理趣美、情感美等方面赏析。
(讨论,交流)
举例:
①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品评:用语简洁精辟,表达思想深刻。
② 此处有崇山峻岭, ……映带左右。
品评:所绘之景色调清新淡雅。句式骈散结合,笔法自然洗练。
③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品评:世事无常,感慨万端;感情深沉,启人顿悟。
……
五、联系生活,拓展探究
在本文中,作者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此,你是怎样看的?你认为人应有怎样的生死观?
点拨:可参考史铁生、泰戈尔等人的观点,并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作点探讨。要有一定深度。
参考观点:
①寄情自然,珍惜今生。
②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③ 超然物外,忘却自我。
……
六、研究性作业
1、将本文与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对照阅读,比较它们的异同。
2、自读《语文读本》上的《魏晋士人轶事四则》(P217——218)、《世说新语》(P256),然后就你感兴趣的地方发表一点高见,并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上传时间:2007-12-3]
[信息来源: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 陶淑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