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精品课程需具学科特色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设,都必须遵守事物内部的逻辑与规律,倘若脱离了客观实际条件,则可能使建设蜕变为一种众声喧哗式的浮躁而流于形式。“精品课程”是承载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教学内容、学生水平等内涵的一个载体。当它具体到每一个学科的时候,精品课程则承载着学科的教学定位和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理念。精品课程的产生需根据学校的定位与特色、学科的内容、授者的水平、受者总体资质之异而合理规划。所以精品课程应该是千课千面各具特色没有绝对同一标准和同一模式的精品。就如同清华大学和普通地方院校不在同一层面上,前者是国家级重点名牌大学,从总体的布局需要考虑,他们的精品课程绝大部分都是建在基础和专业基础技术基础层面上的。而后者属于地方院校,建校时间或升为本科院校的时间不长,办学方向多侧重地方人才需求。所以普通地方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就应根据自身的教学定位、教学方向、教学力量、学生水准而设计,不能盲目攀高或照搬。
    学校层次及定位不一样,精品课程的建设各有不同。同样,课程不一样,授课的目的不一样,课程建设也是不一样的。理工科和文科不能共用一个精品模式,如理科的生物学是一门需要以大量图片展示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理解学科知识的课程,在设计课件时就应该在制作形象立体逼真的图片甚至是动态图片上下工夫,让细胞的生成、裂变在课堂的瞬间能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而文科的写作课则不同。写作本身是一门随机性、变异性、个性特别强的学科。这种课程,如果像生物课那样,在电子教案中制作众多的画面,穿插上大量的美丽风景,因为视觉艺术的立体化,它可能会吸引学生们的眼球,但在吸引眼球的同时却分散了学生的思考意识,久而久之造成思维惰性,导致思维能力下降。一门课,如果学生学得轻松以至于课外无须回味消化,就不能算是好课,因为引不起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反之如果不制作图片,只是把教案搬上屏幕,在讲课中,只用鼠标点击事先制作好的课件,在屏幕上显示端正、漂亮的文字,用鲜艳的颜色把重要的文字加以凸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种把当下即时的板书改成课外课件制作的方法,其好处是省去了课间板书时间,避免了讲课的间歇停顿,使得讲课的内容更加流畅,师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同时学生也因为屏幕显示出来的字迹清晰端正而易于把握内容。这些优点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紧凑,教学的信息量也随之增加。但笔者认为从本质上看,这种教学方式仅仅只是部分利用了网络先进技术,只是把课堂从普通教室搬上多媒体教室,把板书从黑板切换到电脑屏幕上,书写工具由粉笔改成键盘和鼠标,教学效应仍然没有太大的提高。因为写作课的特性并没有因教学工具的更新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笔者认为把课程建在网上,就意味着充分地、尽可能地利用网络的有利因素,使学科的教学更加科学、更加人性、更具前瞻性。为此,写作课程完全可以利用网络交互性强的特点,提供给学生理论转化为创作实践的写作论坛。写作课程还可以考虑通过网络技术延展性来弥补课程设置上的不延续性。因为传统写作课程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写作教学在大学四年中仅占一学年的时间。课程结束后,因为缺少了教师的指导和督促,缺少了练笔的氛围,久而久之也就没了写作激情,除了个别非常有兴趣的学生还能坚持创作外,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写作的练习是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结束。提供给学生一个写作论坛后,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为论坛中的写作练习是没有课时没有年限限制的,论坛可以做到天天都  对学生敞开,不分寒暑假,也不分年级,不分师生,甚至社会上的人都可以参与。如此说来 ,写作学科就可以不必如生物学科那样,制作大量的画面,而是应该根据学科的特性,把重心放在建立一个写作论坛上,让学生在论坛上得到写作的锻炼找到创作的乐趣。
    可见,学科不同,精品建构各有侧重。即便是同一学科的课程,其实也需量体裁衣,根据自身的体形,根据教师教学风格和接受对象的总体资质以及培养目标的不同而不同。就好像有的教师可以用一首诗为载体,在半个学期里,把诗人生平、时代背景、诗歌欣赏、诗词格律等讲透,让学生可以从中举一反三;而有的教师却面面俱到,只要大纲里有要求的他都不会遗漏。有的教师习惯于写详案,有的教师只要把教案写进脑袋中,不用片纸只字,就可以在课堂上侃侃而谈。
    总之,一个好的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体现教师的教学风范和对学问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过后,有继续钻研的兴趣和需求。就如同中央电视台推出七个精品栏目——艺术人生、星光大道、幸运52、开心辞典、实话实说、同一首歌、曲苑杂坛,七个栏目都是精品,但每个栏目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主题,自己的创意和自己的观众群。倘若把各个不相同的课程,把复杂的受体用简单的模式来套用,那一定会丧失学科的灵魂而最终失去精品的内质。
    二、精品课程需具共享特征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的教学成果,体现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这需要在建设时考虑到其共享效果,既具有名师共享,也具有资料共享、智慧共享等功能。
    教育部推出精品课程建设,其中体现出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向名师要质量。名师有限,过去名师受地域、受时间、受财力物力限制,名师的经典课程优秀教法无法让大多数人共享。数字化网络本身具有共享的特征,把精品课程建在网上,打破了传统教学闭关自守,各自为战的局面,突破了时空局限,让各地的师生都可以通过精品课程的录像目睹名师的风采,学习名师的教学精髓,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名师共享也可以缓解部分地区师资紧张的现象。把精品课程建在网上,达到名师共享的目的,是高科技带来的福音,我们应该充分地加以利用。
    但精品课程不仅仅共享名师资源,它也应该是资料的共享。精品课程依托万维网而建,正可以借助其高度开放、交叉和无限吸纳的特性,建成集成多样化信息的宝库。这种集成本身要从多媒体信息源中挖掘,它不单是文本的,它还包括了图像音频视频等集成,支持基于联想的学习,扩展知识视野。在这个宝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弄清如何获取、在哪里获取、如何有效地利用与本课程有关的信息资源等问题。作者曾经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美”这个概念,提供给学生有关这方面的几个网站,其中包括清华大学的教学网站,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并学习观摩清华大学学生的习作。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既感到好理解,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学生学到的不仅仅只是老师的一家之言,而是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把握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当然,精品课程的建设,倘若只是把链接当成海量题库的载体,那只是传统教学的翻版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地加重学生的负担,窒息学生灵性的行为。精品课程建在网上,可以借助万维网交互性的特征,营造一个激情碰撞,智慧共享,合作学习的论坛。这个论坛因具备交互性而打破师生等级界限,从而缩短了授者和受者之间的距离。学生们可以和老师畅所欲言地交流切磋,可以谈天说地。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传统意义上所谓绝对正确统统受到解构。老师评点学生的作品,学生也可以对老师的文章大胆地展开讨论,指出存在的问题。师生的思维从单线走向发散,从闭合走向开放,创作者和受众者之间的聪明才智通过双向互动得以传播共享。论坛推崇能者为师,教学相长。论坛以它的宽容、自由、平等、及时、大容量、超链接等优势极大开发了学生的智慧。
    智慧共享还体现在学生对教师知识面不足的补充上。同样以写作为例:写作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劳动,学生的个性需求及才华各异。有人喜欢写诗词,有人擅长议论,有人偏爱写杂文,有人酷爱小说创作,有人喜欢散文。老师教写作不等于他什么文章都会写。因为缺乏体验,缺乏经验的积累,对一些文体就有可能讲得不到位,不清晰。又由于教材的局限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有些文体无法在课堂上得到讲解和练习,再由于习者资质的不同,传统教学关注了普遍性却无奈地压抑了个性。而借助网络在写作课程中设立一个写作教学论坛,在论坛中设立诗歌、散文随笔、小说、评论、文学自由谈、应用写作等不同的文体创作栏目,为不同爱好者提供了不同的园地,弥补了教学上的种种客观条件的局限,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共享。
    三、精品课程需要形式和内涵的和谐交融
    精品课程的产生,不但要求教师精通学科的特征内涵,也要精通软件硬件的有效使用。只有把学科内涵借助万维网这个工具形式有效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上面向学生的需要,便利学生的学习,产生事半功倍效能的课件,才是精品课程。同样以写作学科为例。写作学科的内涵是知识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别强,文字创作是无定式的知识领域。无定式的知识领域的每个个案的知识应用都涉及到多重的、应用广泛的复杂结构的交互式卷入。每一个结构本身都是复杂的。写作教学不但涉及的是个案千差万别的知识领域,而且还面对接受知识对象的复杂性、各异性,他们即使接受的是同一种知识,但在理解和使用这种知识时都会产生质的变化。倘若只是把教案搬上电脑,这样的精品课程不过是从普通教室走上了多媒体教室,从黑板走向屏幕,粉笔改成了鼠标,工具是更新了,新瓶装的是老酒,教学理念仍然是陈旧的。在写作课程中利用万维网之特性,建立写作论坛,适时地创造情境教学,让学生把老师在课堂上拆解的支离破碎的写作理论通过实践链接起来,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创作能力。笔者曾借助所在系里“在路上”的网站建起了一个为写作教学服务的《梅山书院》论坛。《梅山书院》论坛内设小说苦茶、随笔小札、诗路花语、文学自由谈、藏经阁等五个栏目。论坛留给学生广阔的重构空间,让他们各自针对具体的情景采取适当的策略,灵活地重组教学顺序,以多种纬度表征知识,揭示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上传时间:2008-07-13]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