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观念——全息教育观

面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将世界互联、经济全球一体化、文化相互融合、科技高速发展和普及并成为第一生产力,而知识创新成为这一切发展的动力,掌握并创造知识的人才的培养则成为这一切动力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因此,世界各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本国的基础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放到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不但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能实现适当超前的发展,也要适应上层建筑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动力来自于教育之外,而教育的发展来自教育本身。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全息的信息特征。本文运用全息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总结了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性地提出了一个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观念--全息教育观。以期能够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适当超前,为实现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经济、文化等的腾飞,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全息信息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物理学中,1948年英国伦敦大学的丹尼斯?伽柏(D.Gabor)发现:一张底片打碎后的任一小块都能呈现出整体的全部信息,这叫全息照相。1更有甚者高压辐射场照相(基里安摄影)术:将一片叶子切去一小块,而辐射场的光晕却沿着被切去前的叶子的轮廓分布着。这说明组成物体的一部分物质或分子、原子团具有存贮该物体整体的全部信息的特征,并且随着外界能量级的不同表现出不同层次的全息特征。即物质本身具有对信息存贮的全息特征并是分层次的。
    在生物学中,1984年我国山东大学的张颖清院士创立的全息生物学指出:生物体的某些形态学结构和功能不完全相同的部分,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生物整体的缩影。有三层含义:(1)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包含着生物的全部遗传信息。(2)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与生物整体一一相对。(3)胚胎发育也是一个全息过程。2该理论正成为1997年兴起的"克隆"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系统论以数学模型给一般系统特性进行定量描述,并作为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基本理论体系出现了。其研究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走向综合,使非物理学科走向精确化,并导致科学与教育的综合化。影响到我国中学理科课程的综合化和大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发展、高校的合并。其中自组织理论以系统的观点将微观与宏观、无机与有机、自然与生命所表现出的规律沟通起来。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使科技知识信息的传播变得高速且普及,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一台可上网的电脑,都可以得到来自各行各业的信息。即任何地点的人或团体拥有的信息都可能具备全社会整体信息的全部或部分特征,但不同的层次与不同的需求又表现出不同的全息层次。这也表现出社会信息的发展呈现出全息性并且是分层次的。
    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个体经济、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个体经济、区域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缩影,呈现全球经济所必需的要素和特点,表现出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全息性。也带动了政治、文化等的全息性发展。
    正如李政道所说:"20世纪的文明是微观的。我认为,21世纪微观和宏观应结合成一体。就如造计算机,是不是越小的集成电路就越好呢?我们可以把集成电路越造越小,小到氢原子,可是我们对氢原子完全懂,这里不可能再有什么信息。"4可见呈现全息性特征的信息物质并不是最小的物质,而是一个最小的信息系统。
    由上可见,无论是自然科学的物理、生物,还是社会科学的文化、教育、经济、军事、政治等都呈现出其局部信息与整体信息的全息性关系,并使当今社会的微观信息和宏观信息以全息性的特征结合成一体,即:微观信息系统作为宏观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具有宏观的全部或部分特征信息。在自然界中信息系统的全息特征具有普适性。现代社会就要树立全息信息观。而全息信息观与全息教育观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关系。这表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要适应人类对自然界信息存在的全息性的认识,和人类社会信息技术趋向全息性的发展要求,教育观念也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全息观念--全息教育观。
    中国教育技术网 作者:郭柱;韩金环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