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由以学生流动为特征的留学生教育发展成为形式多样的跨国教育模式。在国际化和一体化进程日趋加快的欧洲,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在发展速度和规模、办学模式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动因:一体化驱动
早在20世纪5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就已展开了教育合作。近十几年来,欧洲跨国高等教育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蓬勃发展、不断壮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欧盟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至关重要的一极。欧洲一体化进程要求欧洲国家的人力、资金、商品、服务、知识、技术和信息等可以跨国界自由流动,为了适应欧洲一体化市场的需要,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
其次,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教育市场,欧洲各国意识到只有加强相互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各国的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并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才能增强欧洲在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实力,提升欧洲教育的活力和吸引力。
网络、卫星传送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为欧洲跨国高等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发展:多种模式互补
特许经营是欧洲跨国高等教育较为普遍的一种模式,它是指来自于某一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特权授予者”)授权来自相同国家或者其他国家的教育机构或组织(“特许经营者”)以开设课程、授予学位等形式提供本国的教育服务。特许经营通过双方的授权与认可,既能使授权者获得利益、提高知名度,也能促使“特许经营者”在分享权利的同时履行自己的义务,为所在国家的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例如,有着悠久历史的欧洲大学授权新加坡澳洲理工学院开设执行主管工商管理硕士课程(EMBA),旨在增强学生对商务领域各关键职能的了解,传授最新的管理决策制定技巧,提高学生的商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可获颁欧洲大学硕士文凭,并可前往欧盟国家寻求就业和发展机会。
课程衔接是欧洲跨国高等教育另外一种常见的模式,它是指两所或更多的院校根据学分转换的原则共同定义学习课程,学生在一所大学获得的学分可以在另一所大学获得承认或者进行转换,以保证学生不受约束地继续学业或就业。
目前欧洲影响最大的学分转换协议就是ECTS(欧洲学分转换体制),是一种可在欧洲各国之间转换流通的学分体制。目前欧洲的绝大部分国家都在实行ECTS,东欧一些国家也正在准备或考虑引入ECTS。由于ECTS体制的特点是可以累计并可在欧洲国家流通转换,所以实行欧洲学分转换体制打破了校与校间的藩篱、消除了国与国间的障碍,为欧洲各国高等学历之间的相互比较提供了方便,为欧洲大学生在欧洲地区继续学业或者就业提供了保障。
设立海外分校是输出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一国的公立大学、私立的营利大学或非营利大学在他国建立分校,提供和母校一样的教育课程,并授予同样的学位。
例如,2000年,英国的诺丁汉大学在马来西亚设立了分校—— 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诺丁汉大学以其完善的课程和充裕的资源作为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的后盾,协助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设立并推广诺丁汉学位课程。如今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已经享有盛名,吸引了众多的国际学生前来报考和就读。
远程教育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教育方式,欧洲作为信息技术发达、技术人才充足的地区,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远程教育。在欧洲,除了一些传统的教育机构提供在线课程外,还有网络大学的在线服务、众多媒体公司和大学合作提供的在线教育服务。较著名的是EUROPACE,它是一家横跨欧洲的网络,其成员包括从事远程教育和培训的大学、企业及机构,主要从事IT技术应用、有效的教学情景和课程开发等。
除了上述主要模式外,欧洲跨国高等教育还有其他几种模式:境外机构——归属于某国的教育体制,但却未在该国建立校园的一个独立自治的教育机构。例如设立在以色列的拉脱维亚大学,虽然隶属于拉脱维亚,但并没有在拉脱维亚建立校园;国际机构——不属于任何国家,通常这些机构只提供国际资格认证,并且在许多国家都会有它的分属机构。提供MBA学程并授予学分学位的众多国际商务院校就属于此类型。
3大问题有待解决
欧洲跨国高等教育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
第一,法律法规。由于实施跨国高等教育的各国在文化背景、教育体制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很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律条规来规范它的实际操作,结果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未经认可的或者是虚假的机构,即所谓的“文凭作坊”的泛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欧盟可以在充分考虑各国的具体情况后尝试建立一个求同存异的规则框架,对欧洲教育市场起到一个整体规范的作用。对于诸如“文凭作坊”之类的非法机构则要健全资格认定法规,加大手续审批的力度,从根源上消除。
第二,质量保证。对于众多接受跨国高等教育服务的学生来说,最为担心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学习课程和学位授予的质量。由于跨国高等教育服务独立于一国的教育体制,所以它并不服从于国家质量保证机制,如何在透明有效的机制下确保跨国高等教育服务的质量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较有效的办法还是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制定鼓励政策,使跨国高等教育服务服从于官方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体制。
第三,资格认证。在选择丰富多样的跨国高等教育服务时,欧洲广大学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在跨国高等教育服务中,各类学历、文凭是否得到本国甚至欧洲多个国家的认可。现在学历、文凭的认证问题已成为欧洲跨国高等教育服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欧洲所采用的办法就是通过促进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各国教育质量保障与认证体系的一致性。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特许经营、课程衔接、建立海外分校以及远程教育等各种形式的跨国教育日益频繁,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跨国教育实践一方面使我国可以吸收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同时对我国的教育体制带来挑战。只有积极应对挑战、制定必要的质量保障体制、加强国际合作,才能保证我国跨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